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我的家乡在黔南】看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感受长顺别样风情|每日热闻

2023-06-05 19:47:43来源:多彩贵州网


(相关资料图)

在贵州长顺县马路一带,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群体,这里的女子穿着大多是明朝时安徽流行的“凤阳汉装”,头上挽的是“凤头髻”、脚下是“凤头布鞋”,尽显江南古风。

据悉,长顺的胡家堡在明代曾是朝廷驻军的屯堡。村中百姓也大多是当年迁徙而来的军民后代。数百年的客居生息,人们在融入黔中风情的同时,也极大地保留了千里之外故乡的特色。在胡家堡整个村落,有石墙围成的屏障。这些建筑叫“屯堡”,当地人称为石头城。

在旧广顺州署以西的群山中,有许多以“屯、堡、旗、场、所、卫、哨、关”军事名词命名的地名。像这样的“屯堡”数量众多,古老的碉堡、沧桑的射孔,都在述说着战火硝烟的传奇。

相传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云南梁王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最终平定了叛乱。这次事件,让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这些屯军形成了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至今保存着600年前汉族的生活传统:语言、服饰、风俗、信仰等等,形成了“屯堡文化”,被称为“明代历史的活化石”。

在长顺先民客居贵州的历史中,一项世代沿袭的古老风俗,则成为六百年风雨变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即屯堡地戏,是屯堡先民初到贵州时,因陋就简,以村寨空地为舞台,形成的一种戏曲演出形式。

地戏(又称跳神,跳脸子),是屯堡军傩文化的遗存和延续,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形式,也是军队中用来振奋军威、恐吓敌人、保证出师胜利的军中娱乐活动。

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舞实则为“打”,表现的是两军对垒的格斗场面。锣与鼓是地戏中用到的两样简单乐器,击鼓的多是神头,为全场的灵魂。锣要听从鼓,或平柔或铿锵。出发时的锣鼓声轻缓,格斗时的节奏紧张。背起鼓,提起锣,几个穿着战袍的武将,头戴面具,手执戈矛刀戟,一堂戏就有了。既有程式套路,又融入多彩的农民艺术,情趣盎然。

明艳的脸子由木刻而成,古时刷桐油,现在上的是清漆。这些刻画于木头上的凝固表情极富夸张,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主要分为“正将”和“反将”。正将的面容干净,线条简洁,反将面部的花纹色彩要繁杂些。

600多年来,屯堡人保持着鲜明的明初江南文化特色,以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等习俗文化的传承,寄托了心灵深处浓浓的乡愁。地戏便成为文化乡愁的一种粗犷生动的活性载体,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2007年,长顺县马路乡屯堡地戏被选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每年正月和七月,屯堡人家都会邀请地戏队员到家门前跳地戏、开财门,地戏表演队员头戴面谱黑纱,身穿长衫,背插靠旗,手持刀枪,扮上薛仁贵、盖苏文等,在门前边歌边舞,用特有的腔调吼出新时代屯堡人的精气神。用七字或十字唱腔,恭祝主人家庭平安。同时,希望给自己新年带来吉利,祝愿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