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是我的《 Notion All in One 》栏目的第一篇文章,但其实早在栏目立项之前,这个选题就已盘桓心中,不写不快。不过即便是准备充分,依然修修改改花去将近一整月的时间。Notion 的体量之大,实在远超我的预估。所以本文如果有任何错漏之处,还请不吝留言指正。 之所以如此执着于书写看似与栏目无关的内容,是因为我相信只有看清楚一款产品从何而来,才有可能知道它将向何处去。对它的理念评估、功能拆解、或者是现状分析,才能更贴近 Notion 真正的目的、理念、目标,或者是任何可以归结为「初心」的关键词。 所以在你对 Notion 抱有过多的期待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 Notion 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和使命诞生于这个世界的。它的信念和愿景,能让你超越时间的尺度去判断,这一款软件到底值不值得让你为之付出精力与金钱去研究和使用它。 所以本文将尝试粗浅地解答以下三个问题:Notion 过去 10 年都做了什么,它是怎么火起来的?
(资料图片)
Notion 2023 功能简评,10 年后的 Notion 能让你做什么?
未来的 Notion 有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
另外本文还将勾勒关于 Notion 的三个愿景: 摆脱软件孤岛现状 在后 Office 时代创建更高效的协作工具设计和创造能够增强人类智力的工具
这三个愿景能否真的实现,看到最后我相信你一定会有答案。 ▍Notion 的终极目标1987 年,Notion 的创始人 Ivan Zhao 出生于中国,而后举家移民到了加拿大。他自幼便接触和学习了中国水彩与编程知识,并在大学主修认知科学,这一切在多年以后都成为了 Notion 的完美铺垫。 他向很多人讲述过他的梦想,但始终很少人能理解「让每个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工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这是一个远比常人所理解的 「Notion 是一款在线笔记软件」更高、更远的概念。 不同于人人都可以习得的钻木取火,代码编程已经是当今创造(塑造)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工具,但将近 80 亿人口中会编程的屈指可数,能创建应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于是为了实现各种需求,人们不得不在各种应用(App)之间来回切换,那种麻烦的感觉就好像,你不得不把卧室与厕所分散在不同街区的房子里一样。 大多时候我们只能迁就自己的问题,手上的工具能用就用,有就不错了。 所以 Notion 的出现如何能改变这一局面?别的产品更像是让你拎包入住的出租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条条框框(字面意思)的限制下,循规蹈矩地使用。但 Notion 的模块化功能组件将赋予每个人为自己量身定制工具的能力,就像搭建乐高积木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搭建出一座独属于自己的数字城堡。 但你不必担心一切都需从零开始,须知乐高也是有发动机这种复杂的高度集成化组件,Notion 的模块化也是如此。而它现在开箱即用的「在线文字编辑器」,其实只是它所有可创造的工具类型中,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基础形态之一。 本套栏目将会带着你,一点一点地挖掘出 Notion 所有功能组件的潜力,并真正为你所用。 Notion 的浪漫在于,它的目标既简单又伟大:在 Alan Kay 、 Douglas Engelbart 以及 Ted Nelson 这三个先驱的理念指导下,Ivan Zhao 希望创造一个能够增强人类智力、创造力与生产力、从而更高效地解决那些极具复杂性问题的工具。 我认为 Notion 在这条路上几乎已经行进过半,与它所挑战的 Office 并列「伟大」并非遥不可及。 所以为了更好地回答「Ivan Zhao 将如何实现他的远大目标」这个问题,我将本文分为 3 个大章节来展开,分别对应着Notion 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 3 个产品发展阶段。我会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以及这些目标背后都映衬了 Ivan Zhao 的哪些思考。 借用 Alan Kay 的 一句话 :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 Ivan Zhao 或许是这一名言的最佳践行者。 ▍故事开端 | 学生时代就埋下的种子可以译为「概念、想法、突发的奇想」的 Notion 并不是某种在机缘巧合下、妙手偶得的灵感,因为从学生时代起 Ivan Zhao 就在思考,如何能让「应用工具」具备像铅笔与纸张一样的简单特性,但其创造力与灵活性却能通过写作这一行为,上升到几乎无限的高度。乐高积木是一种近似的参照,Minecraft 的方块也是如此。 提出了 「所有演示之母」 的人机交互先驱 Douglas Engelbart(1925-2013) ,在 1962 年著下了 《增强人类智力》 这篇论文 ,它是启发 Ivan Zhao 产生这些思考的核心原因。 这篇 60 年前的论文直到今天依然极具先锋思想,它的三个核心观点是 Notion 未来构筑产品哲学的坚实地基: 通过设计工具和方法,可以提高个体的智力水平。 通过组合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通过创建具有共识的知识系统,可以提高团队效能,并增强人类整体的智力水平。
这不正是模块化的 Notion 正在做的事吗? 与此同时,计算机已经让普通人能轻易做到,即使是百年前最聪明的人类也无法做到的事,无数前人的智慧结晶(如计算机)让普通个体也能轻易放大自己的想象力(Alan Kay, 1940-至今)。 而超文本链接则让我们的思想能不囿于文本载体的限制,然后以更多的视角去创造和浏览多种结构的内容。(Ted Nelson, 1937-至今) 我相信只要你对今日的 Notion 稍有了解,你都能立即察觉,这 10 年来 Notion 从根茎到枝叶的每一个功能,几乎都能找到这三个伟人的理念投影。 Doug Engelbart:增强人类智力 → Notion 以组合区块的方式来创造工具; Alan Kay:个体以集群的智慧为基础来放大自己的想象力 →Notion 的社区资源、模板与教程;Ted Nelson:超文本链接→ Notion 的超链接、块链接、同步块、以及多视图的数据库。
而 Ivan Zhao 大学时期的艺术家朋友,则是让这棵大树的种子得以更快发芽的催化剂。 彼时当 Ivan Zhao 为他的朋友陆续搭建了几个展示作品的网站后,他意识到,「建站」这个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还极为小众的行为,到如今即便已经逐渐盛行,依然必须依仗极小一部分人(如程序员)的能力才能做到。 所以当时 Ivan Zhao 的直接动力就是:「我想开发出一款世界上最好用的建站工具,让我的朋友可以自由使用」 艺术家与程序员,在多数情况下都会是相距甚远的两个群体。 可如果画家自己就能搭建在线画廊,音乐家自己就能搭建在线曲库,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当每个人都能无需任何代码,可以用简单的方式为自己的需求创造属于自己的工具,人类世界存在的那些复杂问题,是否就能获得更好的解决方式? 这三个来自思想先驱的高维度启蒙理念,与一个催生行动力的直接诱因,就是使得初代的 Notion 被开发成为一款模块化的建站工具的缘由。 不论 Notion 今天的功能和用法衍生至哪种形态,你始终可以窥见 Ivan Zhao 开发 Notion 的初衷。只是对当时初出茅庐的 Ivan Zhao 来说,高远的志向总会伴随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创业的代价有时候会相当惨重。 ▍遭遇挫折 | 错误预估的市场需求大学毕业后,Ivan Zhao 并没有立刻投入到创业之中,而是先在旧金山的一家文件共享初创公司实习了一年。在这之后,他遇到了同样对「大众化编程」感兴趣的 Simon Last,Notion 便是两人携手创立的项目。 2013 年,在两人的联手开发之下,Notion 的第一个 Demo 诞生了。我们可以看到 10 年前的 Notion 尽管略显简陋,但依然能从中找到非常多的产品功能原型,包括但不限于: 可分栏排版的块状编辑器 可双向同步的 Block 和 Page (今天的 Synced Block) 可通过不同 Block 的组合来搭建的数据库原型(今天的 Database)作为建站工具与个人博客发布页的产品雏形
但 Ivan Zhao 和 Simon 对于用户需求的错误预估,很快就烧光了辛苦筹集而来的 200 万美元天使投资,这让整个公司陷入了几乎破产的境地。 原因在于,Notion 初始的建站定位和产品理念,就注定了它的功能必须以模块化的形式来实现,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所以我们在 Demo 中看到了「页面」「图表」「计数」,以及「图片」和「文字」等基础功能被封装在一个个模块(Block)中,你需要从侧边栏中将这些模块拖入到页面内,才能让它们互相组合并发挥效用。 作为开发者自然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模块来搭建产品,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做出的 Notion 更像是个一锅乱炖的容器。 它给了你一包打乱了的乐高积木,所以你必须先费尽心力地辨认和学习都有哪些积木块,并为这些积木块进行分类,然后你才能开始尝试搭建属于自己的城堡。 这种蜿蜒的路径。哪怕是程序员也没有耐心从头学习,更遑论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普通用户,在入门这一能力之前就会被劝退。 Notion 的投资人在 Demo 失败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失望情绪——「它甚至不像是一款真正的产品」,而 Ivan Zhao 在多年后的各种采访中也坦诚地反思:我们过于关注我们想带给这个世界的东西,却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真正希望从我们这里获得的东西。▍京都重构 | 置之死地而后生Notion Demo 的失败给这个团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节省员工开支以及生活成本, Ivan Zhao 和 Simon 不得不裁掉其他的成员,然后从旧金山搬到了日本京都,将拯救 Notion 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两个人每天将近 18 个小时的产品重构生活中。 尽管两人都不会日语,但足不出户的编程生活也不曾因语言不通而有过任何困扰。 这一次他们决定彻底抛弃 Notion 所有错误的历史包袱,最先被放弃的就是用来构建产品的 Web Componets ,频繁崩溃的技术栈使得 Notion 走得跌跌撞撞,但这一次他们将使用 React 和 Redux 来构建他们的全新产品。 他们想让 Notion 存在于每个人的手机、电脑和网页之中,但建站这一需求显然不足以挤进任何人的日常需求清单内。所以有哪些事情是每个人一打开电脑就会做的呢?Ivan Zhao 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楔子才能插入这个已经略显拥挤的市场。 必须先占领用户更加高频的使用场景,才能有机会更进一步地向世界陈述他的梦想。毫无疑问,文档编辑、个人笔记、项目管理、以及团队之间的文档共享是相当高频、且高度关联的几项需求,但这些需求却被分散在不同的产品之中。 彼时专注个人笔记的 Evernote 如日中天,Asana 的任务管理独占一方市场,而企业端的知识库则以 Confluence 为代表,所以 Notion 旗帜鲜明亮出了自己的野心——我们将用一款产品来替代他们所有,All in one 的口号第一次喊得如此响亮。 至此,Notion 这款产品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历史性的转折——从开发一款模块化的建站工具,转变为开发一款 all in one 的文字编辑器,这是重构阶段的最核心目标。 ▍Notion 0.5 | 构建最小可行产品为了达成这个目标,Notion 重构的最大挑战首先是要保证产品的稳定性,然后构建一个实时的、能优雅处理多人编辑冲突、并且可以在所有浏览器上使用的文字编辑器。 而 Ivan Zhao 年幼时接触的中国水彩技艺,以及大学时期所受到的艺术家朋友的氛围熏陶,则培育出了 Notion 绝佳的设计美感,其简洁优雅的样貌注定会在未来给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5 年 9 月,Notion 的 EA (先行测试)版本在 Product Hunt 上正式亮相,这一次 Notion 在宣传标题上虽然简单务实,但主题清晰且极具吸引力:一款富有表现力和协作性的文档编辑器(An expressive and collaborative document editor)。 显然他们现在已经学会了凡事都应循序渐进,太大的口号在有把握之前要先藏起来,这次要做的东西大家都能看得懂:一个简单优雅的文字编辑器。在它的 Early Access 网页上,我们看到了 ToDo、看板、代码块、附件、协作评论、甚至还有视频会议等功能雏形。与最初的 Demo 相比,它更直观、更易用、也组织得更有条理。 并且最重要的是,「文字编辑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远比「建站工具」要更亲民、更有画面感。 可以说在 Notion 之前,似乎没有什么笔记产品具备如此丰富的模块化特性。也没有哪一款产品能如此流畅地组织文档结构,轻易地构建杂志一般的排版效果,这对同期的 Evernote 来说几乎是降维打击。 Notion 以此获得了几乎所有种子用户的一致好评,在当天的 Product Hunt 排行榜上获得了前三的票数。 通过密集的用户反馈, Notion 成功验证了0.5 重构版本的最小可行性,这是 Ivan Zhao 实现他梦想的第一步。 他把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都藏在了文本输入框的背后,并且为了能把更远大的梦想讲给大家听,Notion 团队并未沉浸在喜悦之中,很快就进入了 1.0 正式版的开发进程中。 ▍Notion 1.0 | 惊艳亮相,挑战 Office 的征程正式开始一年之后(2016 年 8 月) Noiton 带着 1.0 正式版回到了 Product Hunt,并直接开启了它持续数月的屠榜时间,甚至获得了 2016 年度 Product Hunt 最佳桌面端产品的提名。 从濒临破产到攀升榜首,Notion 的「逆袭」事迹非常值得让人回味。 重构成一款文字编辑器, 1.0 的 Notion 做对了什么?1.0 的 Notion 并没有塞入太多杂乱的功能模块,它的核心目标是将实时协作文档、类似 wiki 的文档组织方式,以及轻量级任务管理整合到一起,然后让这个工具可以一站式地解决个人与团队几乎所有的文档创作与协作层面的需求。 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以下 3 个关键的功能要点:新用户继续成长为进阶用户,然后形成良性循环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Notion 是怎么做的。项目管理:Notion 可以取代 Trello、Asana、和 Jira
这个策略可以说相当成功,既明确地传递出了 Notion 的多功能特点,又增加了用户体验的自适应性(按需选择功能模块),在广撒网的同时还能投其所好,谁看了不夸一句海王教科书呢。 随后当有新用户被 Notion 吸引而来,它立刻就能搬出一套非常丝滑的新手登录指引(Onboarding),确保每个人都能立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几套模板,最快地感受到 Notion 所能给予的价值。 ▍Notion 模板市场 | 疯狂生长的用户创造力2019 年 4 月,Notion 上线了官方模板库,并且开始允许公开的页面被复制为模板(Duplicate),从此这些高度个性化的模板将能通过公开链接的方式,被复制到每个人自己的 Notion 笔记库内。 由上图可见,2019 年到 2020 年上半年 Notion、OneNote 以及 Evernote 在谷歌上的笔记名称+模板(template)的搜索热度处于不相上下的状态。但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Notion template 搜索热度显著上升,并逐渐与其他两款彻底拉开身位。 显然 Notion 的模板市场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公开的、庞大的「应用市场」,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那一个能解决自己特定需求的工具(模板)。 所以 Notion 模板到底能做什么,它与其他笔记的模板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传统笔记软件自带的模板(如会议记录、晨间日记等)只能通过预设标题,以及像表单一样罗列条目(以段落、列表或者表格的形式),来减少新建笔记的重复性工作。 受限于笔记软件本身,它们在交互方式、以及个性化表达上很难有所创新。 而 Notion 模板的起点,则踩在了传统笔记软件的终点上。一切以文档、或表格为基础的笔记模板,Notion 都可以轻易胜任,通常还能做得更加好看。 随着广大用户对 Notion 的探索逐渐加深, 大家开始意识到,Noiton 模板的能力远不只是做一做文档、或者填一填表格那么简单。 如果我们从 Notion 的模板所使用的数据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得出以下这五类的模板(工具)类型,以及它们分别都能取代哪些产品。 我们常说,如果一个东西它看起来像鸭子,游起泳来像鸭子,吃起来也像鸭子,那么它就是鸭子。所以当 Notion 的模板看起来像这些工具,用起来也真的像这些工具,那么我们的确可以说,Notion 的模板是真的能替代这些工具了。到这一步,Notion 具备「创造应用」的能力已经逐渐成为效率软件圈内的共识。 过去的 all in one 指的是把所有类型的信息都存放在一个地方,但从 Notion 开始的 all in one ,它的层次更进一步:我不但能存储所有类型、所有来源的信息,我还能够将所有类型的工具创造在一个应用之中。建立社区:社区是衬托产品力的重要一环,极大增强用户粘性与用户信心
到这一步,Notion 的增长模型已经基本建立。通过 1.0 发布的文字编辑器,吸引所有对个人笔记、在线文档以及办公协作有需求的新用户、或初阶用户;然后通过此次 2.0 所发布的数据库,构建出一套功能齐全、逻辑自洽的个人工具搭建平台,以此吸引那些对高阶的特定工具有需求的进阶用户,并进一步巩固 1.0 用户的留存。 接下来的开发策略就是用 API 与 AI 进一步增强它搭建应用的能力,不过更多关于 Notion AI 的详细介绍就得留到后面的栏目再具体展开了。 ▍Notion 3.0 | 未来畅想一个商场的繁荣运转必定是上述各种元素有机共建、互惠互利的结果
所以 Notion 将成为一个基建设施般的巨大入口,每个人先到 Notion,再从 Notion 自由地链接到其他场景,但最终还将继续回到 Notion 里,颇有一种「一切数字化办公的尽头都是 Excel」的感觉,只不过在将来的某条时间线上,Excel 或许会变成 Notion 也不一定。 今年 5 月最后一天上线的 Notion Projects 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疑惑,因为它看起来依然是数据库的常规模样,没有添加什么显眼的新功能,似乎只是不同数据库视图的排列组合,事实也「基本」如此,但 Notion 却异常高调地以弹窗的形式进行推荐。 我认为从这一个版本号开始,Notion 将开始扩大彰显它的庞大野心,即打造一个以 Notion 为中枢的「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超级生态系统,虽然这在过去已经是某种共识,因为类似的 Notion 项目管理模板在市场上已经非常之多,并且 Notion 能够嵌入(embed)的第三方应用早有数十个之多。 只不过,过去这种共识更多是通过社区、通过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通过用户之间口耳相传的「产品印象」所塑造而成的。 但这次是 Notion 官方少有的以指导性的官方口径、以弹出式的窗口宣传来强调自己「能够做团队项目管理」这件事。并且它的项目管理不是数据私有,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找到所有能够联合的强大伙伴,然后为它们提供能够尽情发挥能力的巨大舞台。 下图是 Notion 今年 6 月 1 号在 Twitter 上公布的生态联动版图,联动的几乎都是国际知名的重量级工具或平台,不知不觉间 Notion 从一个纯粹优雅的文本编辑器,已经成长到如今这般「雄壮」的姿态,虽然估值不一定是最高,但 Notion 一定是生态圈里最自由、可塑性最高的那一个。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上图中一个微软的Office产品都没有?就连网盘都有 Google Drive 和 Dropbox,但 Notion 本就支持链接预览(embed)的 OneDrive 并没有包含在内,属于是有点耐人寻味了,这也不由得让人想起微软 Loop 那雷声大雨点小的拉跨开局,实在令人感叹。 PS:三个月过去了,再次登录 Loop 发现还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只能尊重祝福了。 Notion 从 2016 年集成第一个第三方工具 Slack 开始就秉持着一个理念,那就是以足够开放的姿态包容第三方应用,不在「重复造轮子」这件事上浪费过多精力,所以它主动包容了第三方工具,又开放了 API 接口。 而现在,Notion 终于「图穷匕见」了,它开始更加主动地「营业」起自己海纳百川的生态系统,从过去「我能取代它们全部」的 all in one,成为了现在「我能包容它们全部」的 all in one,降低了攻击性,然后大展双臂招贤纳士。 所以借此我们该如何想象,Notion 未来将会变成什么模样?为什么 Notion 要强调它的团队项目管理能力,它以后还适不适合个人用户使用,它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会不会「忘了初心」?创造能够增强人类智力的工具
现在各位觉得,Notion 有朝一日能接近这三个目标、甚至是圆满地完成它们吗?这是三个难以量化的愿景,但我认为 Notion 执行的每一步计划,都在坚定地朝着产品创立之初所设定的终极目标前进着,这十年来从未有过动摇,每一步都让 Notion 离这个目标更靠近了一些。 最后,已经十年之久的发展历程实在很难让我为 Notion 作出恰如其分的总结,对于我这样一名正准备售卖 Notion 付费栏目的作者来说,各位也更应该警惕我是利益相关的一方,「忠于自身需求、保有独立思考」是使用笔记和效率工具的重要一环。所以如果我有理解错误、或者表述错误的地方,还请不吝批评指正。 这样一款已然获得成功的产品,似乎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值得回味、值得反复观摩的地方,产品创始人的各种秘辛也会一下子变得有趣。只是我担心,这样是否会有一种从结果倒推原因的既视感,毕竟历史总是在被成功者书写,这一点就留待各位读者尽情评价了。 但我可以确定的是,Notion 所能赋予的想象力,远不止本文描摹的这么简单,它的发展历程才刚刚开始,以它的功能丰富度和自由度,就算现在即刻暂停开发,其他产品再花 3 年也不一定能够追得上。未来倘若有一天它能成为千亿市值的巨头,今天迈出的将只是它的小小一步而已。 所以我期盼,当你终于「渡过」那段较为艰难的新手磨合期后,能够真的去用 Notion 做点喜欢的东西,不论是平凡的日常、繁复的工作文档、亦或是项目管理、人生规划都好,Notion 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总能让你以相对便捷(无代码)的方式找到最具个性化的实现方法,或简或繁一切都可以由你定义。 当然如果你在探索 Notion 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或许本 栏目 能为你提供些许使用上的建议。 原文链接: https://sspai.com/post/80474?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二一的笔记 责编:数字工具组 /更多热门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