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2518:孩子身上有这种表现,说明做父母的特别成功
作者 | 钱志亮===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与人日常的分享里,藏着最平淡的爱。
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表达欲的丧失,常常是关系变淡的开始。
在亲子关系里,表达、分享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01
为什么说孩子对父母的分享欲很重要?
第一,有分享欲意味着孩子对你很信任。
观察我们身边的人际关系,在最亲近的人身边,人们总是最放松的,不自觉展露真实的自己,做什么、说什么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包容和接纳。
孩子对你始终有分享欲,意味着你是孩子最信任的人。
身边有位朋友,儿子正在读高中,虽然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几乎无话不谈。
有一天,朋友很苦恼地对我说:“儿子对我说,他喜欢班上一个女生。”
我告诉他:“这其实是好事,因为你的孩子什么事都愿意让你知道,这意味着你还可以帮助到他,你只需赞美他的诚实,再来帮他出主意、想办法。”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事总瞒着你,不敢对你说真话,你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这才是父母最应该担心的事情。
如果孩子愿意与你分享倾诉,哪怕闯祸了、犯错了,问题都不会太大。
你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指数越高,孩子的分享欲也越强。
第二,有分享欲意味着孩子在你身边很快乐
孩子与我们聊天,大多数情况都只是琐碎地说些没有营养的“废话”,这种话多的表现,恰恰说明孩子很快乐。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
朱自清先生也说:“人一辈子一半是行,一半是言。一辈子说话作文,若是都说道理,哪有这么多道理?得有点废话,我们才活得有意思。”
当孩子不停对你讲述生活时,是他感到最安全和最幸福的时候。
因为只有当一个孩子心情放松、没有心理包袱,他才会想说话,多说话:
“妈妈,为什么你做的饭这么好吃?” “妈妈,为什么小狗见到陌生人会叫啊?” “妈妈,你知道家里面我最喜欢的人是谁吗?”叽叽喳喳代表了孩子情绪轻松平和,相反,如果孩子心事重重、谨小慎微,他们往往就会沉默寡言。
第三,有分享欲意味着亲子关系不会太差
孩子的分享欲,是亲子感情好的证明。
认识一位家长,女儿去外地上大学之后,每天都会在群里发照片分享琐碎的生活,时而分享喜悦,时而分享吐槽,群里的消息每天都是几十、上百条。
到了傍晚,女儿会和爸爸妈妈开视频:今天上了什么课?和同学们做了什么?晚餐吃了什么?
他们虽然相距千里,但是每一天的分享,让他们仿佛还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孩子的分享,本质上是一种邀请,邀请父母建立链接,希望他们能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在舒服的亲子关系里,总是有聊不完的天。
02
孩子分享欲的丧失
是家长的遗憾
孩子对父母的分享欲很珍贵。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的表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减少的,似乎他们对父母的分享欲也存在着保质期。
在孩子成人后的某一刻,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沉默:
“这个月生活费够吗?”
“够。”
“在大学不要总是吃外卖。”
“知道了。”
“学习一切正常吧?
“挺好的。”
家长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孩子越来越没话说了呢?
很久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组数据:52%的年轻人朋友圈屏蔽了父母。
这是一个非常扎心的现象。
问及原因时,有的孩子坦言为了避免父母担心,主持人吴昕曾经就在节目中被母亲问道:“为什么我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了。”
吴昕回答:怕你跟着担心。
然而,更多的孩子则是为了避免与父母观念问题上的争吵,他们常常不被理解,甚至被父母不恰当的表达伤害着,久而久之,将孩子的分享欲就被磨光了,比如:
打击性语言:
长期的敷衍;
命令式的沟通;
喋喋不休的唠叨;
总是把道理挂在嘴边;
......
这些错误的沟通方式,才是孩子缄默的关键原因。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其中一位网友聊起自己的故事:小时候很想要一个笔记本,她在每天的早餐里扣出几毛钱存下来,最后终于买到了,当她开心地去找老妈分享自己的欢乐时,没想到妈妈的回答是:
“你哪来的钱?” “钱多没地方花是不是!”满心欢喜瞬间被妈妈的“冷水”浇了个透,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跟妈妈分享任何事情的欲望。
父母常常不自觉地打击了孩子的表达欲望。
在亲子关系里,很多大人一开口就输了。
03
你若懂得保护孩子的分享欲
你就保住了你们的亲子关系
想要孩子始终对你保持分享欲,父母要做到两点。
第一,及时回应孩子
保持分享欲的重点在于回应,所以打击一个孩子分享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冷漠和敷衍。
孩子指着天空兴奋地说:“妈妈看!飞机!”妈妈的回应是:“快回家做作业,别瞎闹了!”
孩子捧着刚画好的画跑过来:“爸爸,你看我的画!”爸爸的回应是:“走走走!我忙着呢!”
没有回应,最打击孩子的热情。
当孩子发现自己所描述的事情,永远也得不到回应和反馈,失望过后,他们就越来越沉默不语。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父母能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回应,让孩子才会愿意和你交流更多的话题。
亲子沟通最重要的一堂课,是接住孩子的分享欲,重视孩子的声音,学会观察孩子,倾听他的想法,并及时回应孩子的问题,就算你很忙,你也可以微笑、摸摸孩子的头,让孩子等待一会,而不是粗暴地推开他。
第二,多说“废话”
心理学家贺岭峰曾经提到:父母最重要的能力,是和孩子说“废话”的能力。
他建议道:“不要跟孩子都说有意义的话,诸如今天作业做得怎么样了,老师说了什么……让孩子觉得和你聊天就是聊这些,没法聊了;要多聊废话,比如“听说你们班谁和谁谈恋爱,现在怎么样了?”家长八卦一下,孩子就愿意聊天了。”
简单来说,少谈学习,多和孩子谈谈心。
中国的孩子最常出现的一种误解是:“父母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根本一点都不关心我的感受。”
父母一说话,孩子就嫌烦。
做父母的觉得寒心和无奈,他们恨不得把心掏给孩子,却换不来孩子的一丝体谅。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和孩子对话时,永远离不开作业、学习、成绩......这些道理本身都没有错,但是它们对于孩子而言是压力,也是责任,孩子在你这里长期感受到很沉重的心理压力。
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你只谈教育,你只讲道理,你从来不说爱。”
人们都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和孩子相处也一样,想要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就要多找些学习之外的话题。
大道理谁都会讲,但想要道理被孩子听进去,需要好的关系做基础,而在“废话”的分享与回应里,就藏着爱意的联结。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
用类文章推荐阅读: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1797:孩子有这6种表现,说明教育得很好,否则父母要反思
标签: